• 从“法”到“典” ,民法典何以开辟法治新天地?
  •  

    7编加附则、84章、1260条,总字数逾10万,渗透到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的每个角落,被称为老百姓“过日子”的百科全书……

     

    5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在全国两会上公开亮相。从“法”到“典”,一字之变,跃升的是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象征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

        

    众望所归的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将如何解答时代命题?如何深刻地改变你我的生活?进而引领大众步入中国法治新时代?

     

    引发公众关注的同时,民法典草案也成为全国政协委员讨论的焦点。

     

    01 中国为什么需要一部民法典?

     

    从立法之初,民法典就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民法到底有多重要?大众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生产经营等,无一不受到民法调整。

       

     “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征程中,编纂民法典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在作关于民法典草案说明时指出。

        

    “如果说宪法是‘万法之父’,那么民法或可称为‘万法之母’。”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法规备案审查室主任梁鹰曾形象地说。也就是说,从法律的位阶与效力看,宪法最高;但如果以法律的日常应用来衡量,民法首屈一指。

       

     “民法典是一部民法大全,是宪法所规定的公民所享有的各种权利的具体化,与刑法、行政法并列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三大基本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汤维建说。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市场法律制度建设,编纂民法典。”

        

    回望历史,制定一部统一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从1954年首次启动算起,中国的民法典编纂之路已经走了整整66年。

        

    “编纂民法典以保护民事权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国政协委员、贵州贵达律师事务所主任朱山说,一部好的民法典,不仅弘扬神圣的权利,为各类民商事活动提供基本遵循,也是对国民权利意识和法治精神的培育。

        

    这部近年来公众参与意见最多、集大成于一身的民法典,以其浓浓的人文关怀,传递出了一部良法的温度。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会长黄西勤认为,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建立完备的社会财富保护体系,让个人尊严得到充分尊重,大众智慧得到极大发挥,社会财富得到充分涌流,是民法典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和应当蕴含的立法价值。

        

    “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民法典草案总则编第一条开宗明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

       

     “一部民法典,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集中汇编,更是一个国家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立法表达,体现了国家治理的特色,对全社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全国政协委员、宁夏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法学研究所所长李保平说。

        

    委员们普遍认为,编纂民法典,以法典化方式确认、巩固和发展改革开放取得的法治成果,充分彰显、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成果和制度自信。

     

    02 体现时代特征,镌刻时代精神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一部好的法典,必然要紧扣时代脉搏,映射伟大时代的奋进征程。

        

    “一部优秀的民法典,嵌入和映照着整个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大脉络,并非言过其实。”汤维建表示。

        

    在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天册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黄廉熙看来,21世纪的中国民法典,彰显了对人格尊严的尊重和对个人价值的保护。

        

    草案创造性地将关于人格权的规定独立成编,“这部民法典草案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增加了人格权编。”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李巍说,这在世界民法典的立法史中具有时代意义和实践意义。其在更好更充分地实现人民幸福生活目标的同时,也必将为世界法治发展提供新的样板,扩充新的模式。

        

    “人格权编纳入民法典的编纂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创举。”我国著名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江平也曾撰文指出,“人格权编进入民法典,是时代潮流的需求,也是时代潮流发展到21世纪所必然面临的问题。”

        

    每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都是不同的。对此,民法典草案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作出很多新的规定。

        

    明确隐私的定义、保护网络虚拟财产、设立“特别法人”、明确禁止高利放贷、注入“绿色”基因到总则编和相关分编中、新增居住权这一新型用益物权、明确夫妻共同债务范围、增加打印或录像等新的遗嘱形式、细化网络侵权责任的具体规则……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民法典中充分彰显。

        

    “对隐私权专门作出比较详细的规定,是人格权编的一个亮点。”全国政协委员、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鲁晓明表示,这体现了民法典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长期关注环保事业的全国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驻会副主任吕忠梅说,21世纪的民法典与19世纪、20世纪的民法典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必须回应一些现代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显然是典型的现代问题之一。

        

    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法典。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这场“盛世修典”,记录下时代发展的印记,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树立了法治中国新标杆。

     

    03 以人民为中心,回应民众的呼声和期盼

        

    倾听人民心声、聚焦社会热点,是民法典编纂的初心使命和工作准则。

        

    骚扰电话、诈骗陷阱……如何从民法的角度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是人民群众对民法典的一大期盼。

        

    “任何组织和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这是民法典草案总则编对人民呼声作出的明确回应。

        

    “要明确个人数据的边界范围,对个人敏感信息和个人一般信息加以区分。”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周汉民建议,对前者要予以高度保护,限制收集、加工和流动。对后者可以强化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商业和公共管理方面的价值。

        

    婚姻家庭制度关系到家家户户的利益。为减少轻率离婚,民法典草案将“离婚冷静期”纳入婚姻家庭编的登记离婚程序,相当于给离婚程序打“补丁”。

       

     “设置离婚冷静期,其实是国家通过法律的形式来帮助感情没有完全破裂的夫妻挽救不该死亡的婚姻,有助于减少冲动型离婚。”全国政协委员、湖北首义律师事务所主任谢文敏说。

        

    为保障好人民群众“头顶上的安全”,民法典草案新增规定“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并细化各方责任。

       

     “有效治理高空抛物、坠物行为,主要从源头治理、依法制裁两方面入手。”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李迎新告诉记者,这是一个协同发力的过程,需要社会公众、物业管理企业、住建部门、公安部门、司法机关等协同合作。

        

    民法典以其“慈母般”的关怀,对社会大众的痛点、难点、热点一一回应,作出审慎安排——

        

    如何破解不敢见义勇为、不敢做好人的困扰?民法典草案总则编将见义勇为的行为通过法律形式予以鼓励和保护。

        

    多大的孩子实施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才能得到法律的认可和保护?总则编把年龄敲定:8岁。

        

    遭遇性骚扰怎么办?禁止性骚扰被写入草案人格权编,彰显了立法机关以法律抚平社会焦虑的决心……

        

    法律,国之重器;法典,则是重中之重。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反映人民意愿、科学严谨规范的民法典,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汇聚磅礴力量,带领我们走向更加光明而宽广的未来。

    本文转载自最高人民法院公众号


    北方民商法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天津网站建设